近日,有中国证监会官员在演讲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证监会究竟应该干什么?
当然,作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中国证监会有其明确职能定位: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理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维护证券期货市场秩序,保障合法运行。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督管理中履行12项具体职责。
那么“证监会应该干什么”之问,是不是有意义呢?笔者认为不单有意义,而且意义重大。
2012年,中国股市“熊冠全球”。尽管“郭树清新政”频出,证券市场改革措施不断出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交易寡淡,IPO放缓,甚至被股民称为“僵尸市”。2012年中国企业境内IPO数量及融资规模较2011年大幅下滑,幅度分别达到45.2%以及63.4%,数量和金额双双创下近3年新低。
造成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与中国证监会长期存在的职能错位有关。为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中国证监会亟须重新定位,回归其证券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本职。
中国证监会重新定位,是中国股票市场重新定位的需要。
中国股票市场设立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国企改革和脱困服务,股票市场成为国企的融资场所。许多不合格的国企也打着脱困的幌子堂而皇之地成为上市公司,股票市场成了“圈钱”场所。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加入上市公司行列,上市公司的所有制更加多元化,但融资导向和圈钱恶习却承继了下来。
这样的股票市场是难以稳定健康发展的。过去20年中国股票市场脱离实体经济的暴涨暴跌与此有关,目前股票市场的困境亦与此有关。
该是重新定位中国股票市场的时候了。股票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对于有效引导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要有效引导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就必须把中国股票市场的融资导向转变为投资导向,这就要求中国证监会把保护投资者利益摆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只有保护投资者利益,才能消除圈钱恶习,才能使股票市场具有投资功能。反过来,也只有具有投资功能,才能使股票市场具有融资功能。
当前中国股票市场的低迷,很大程度上与一直以来的融资导向有直接关系,从而导致中国股票市场成为圈钱场所,丧失了投资功能,使得投资者心灰意冷。而股票市场低迷,反逼上市审批放缓,使得融资功能亦无法发挥。
因此,要解决当前中国股票市场的问题,首要一点是,中国证监会要真正把保护投资者利益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证监会重新定位,亦是回归其证券市场监管机构本职的需要。
中国证监会自设立以来,一直存在监管与管制、监管与发展的矛盾。而且常出现以监管之名行管制之实,以发展之名越监管之界。
“管制”与“监管”仅一字之差,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证券市场而言,管制是政府相关机构依据法律授权,对证券市场以及参与者的活动进行限制和控制的行为,各种行政审批就是典型代表。监管是政府相关机构依法对证券市场以及参与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侧重于行为规范、指导和监督。
中国证监会成立以来,一直就拥有大量的行政审批权力,过多地把精力放在管制上面,而监管却相对滞后。随着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大量的行政审批已不再适应市场要求。尽管中国证监会也已经意识到并加以改革,行政审批项目也在逐年减少,但是,新股发行审核等核心的行政审批仍未改革。
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应回归其监管本质,切实推进“放松管制、加强监管”,进一步从市场准入转为行为监管,从事前审批转为事中监督、事后查处。凡是市场、参与者和自律监管能够解决的事务,中国证监会都不应介入,把行政审批权逐步下放或取消。中国证监会的主要职能应转向依法维护市场的公平、高效、透明和有序,加强对内幕交易、证券欺诈和操纵等不当行为的查处。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新兴加转型的特点,中国证监会除了监管之外,尚肩负发展之责。监管与发展在实质上是统一的,监管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发展是监管的最终目标。但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以发展之名跨越监管之界的情况。“政策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1994年3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四大救市政策开始,政策市就一直与中国股票市场形影相随。当前中国证监会放缓上市审批,本质上也是政策市的表现。
发展是质和量的统一,证券市场的发展应当是质的提升基础上的量的发展。而政策市带来的却是质的损害基础上的量的变化,并非真正的发展。这种虚假的发展,是以牺牲监管的权威性为代价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中国证监会最应该做的是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真正实现以监管促发展、在监管中实现发展。
国际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认为,证券市场监管的三个核心目标是:保护投资者,确保市场公平、高效和透明,降低系统风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使命是:保护投资者,维持公平、有序、有效的市场运作,有利于资本的结合。
那么,中国证监会应该怎么定位呢?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