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史密斯菲尔德宣布,双方已达成并购协议,双汇国际将收购后者已发行的全部股份,价值约71亿美元。
双汇国际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肉类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的控股股东。史密斯菲尔德是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企业,美国最大的猪肉制品供应商。
此项并购还需通过美国相关监管部门的审批。一旦获准审批,这将是中国企业对美国公司的最大一项收购,双汇亦将成为国际肉制品行业的巨无霸。
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大背景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浪潮。过去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增长。2012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中国未来对外直接投资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根据商务部“十二五”时期对外投资合作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7%。
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整合全球产业链网络的商业需求日益强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快速增长。2012年,仅中国企业对美国公司的收购,规模即达115.7亿美元,超过2009年至2011年三年总和。如果加上此次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金额,2013年截至目前对美国公司的收购规模就已超过2012年。
此次双汇收购案,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目的转向的一个典型代表。
早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目的是市场。通过收购外国公司品牌和海外销售渠道,结合中国的低制造成本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可概括成“资本走出去、商品走出去”。不过这种类型,从大量失败案例如TC L收购汤姆逊、上汽收购双龙等来看,很多中国企业尚未具备此等能力。
另一类常见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其目的是资源。通过收购外国公司,获得能源、矿产等资源。此类“资本走出去、资源买回来”的并购案例,大多数都取得了成功。
在“资本走出去、商品走出去”难以成功,而“资本走出去、资源买回来”适用范围狭窄的情况下,出现了第三种并购类型。这种新的并购类型,目的不是(或不仅)为了获得国外市场、亦不是(或不仅)为了获得国外资源,而是通过收购,获得国外公司的品牌、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最终目的是发展中国市场,是“资本走出去、东西买回来”。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案,就属于此种类型。
双汇董事长万隆在宣布这宗交易时说,双方在并购后能够通过从美国进口高质量的肉产品来满足中国市场对猪肉不断攀升的需求,还能够继续服务于美国和全球市场。从这番话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希望通过这桩并购交易优先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中国目前每年猪肉的消费量在5000万吨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已经是美国市场的两倍),占全球消费量的一半左右。但近年来,由于粮食、环境等方面的挑战,生猪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2008年以来,中国就已是猪肉净进口国。而另一方面,目前美国猪肉市场已呈现饱和态势,前五大企业占据95%市场份额,美国农业部数据称美国猪肉消费已连续四年萎缩,史密斯菲尔德近几年亦增长停滞,向中国这一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出口成为增长关键。目前,史密斯菲尔德出口的猪肉中,约25%销往中国市场。针对中国对莱克多巴胺(美国标准允许的“瘦肉精”)的禁止,史密斯菲尔德近日内将在一半养猪场实行无“瘦肉精”化,其大幅增加对华销售的战略设想已十分明显。双汇作为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后,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史密斯菲尔德对中国的猪肉出口量。
因此,双汇通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获得国外猪肉资源,有利于减轻双汇的原材料供应压力,对中国的猪肉供应亦有战略意义。同时,在当前中国对食品安全日益关注的背景下,双汇通过收购将史密斯菲尔德品牌引入中国,在中国销售“放心猪”,无疑前景可期。
此外,双汇缺乏附加值较高的中高端肉制品,而史密斯菲尔德在这方面拥有丰富技术开发经验。通过此项收购,双汇可以获得后者成熟的技术,开发中高端肉制品,提高利润。
由此可见,双汇通过收购,能够获得史密斯菲尔德的资源、品牌、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做大中国市场。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的目的,并不是将中国的猪肉销往美国市场,而是将美国猪肉卖到中国市场,以及在中国市场卖更多的猪肉。
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应被错误地理解为“商品走出去”,而应该是“资本走出去”,到海外去投资、并购。“资本走出去”,可以为了“商品走出去”,也可以是为了“东西买回来”。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第二大国,市场巨大,且面临消费升级。通过收购,获得国外公司的资源、品牌、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做大中国市场,理应成为当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类型。“资本走出去、东西买回来”,是当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切实之选。双汇收购案如果最终能够获批,且获得成功,也将为此种类型的海外并购提供信心和经验。
0
推荐